臺灣生態環境影展
首頁 / 影展工作坊 / 2023 臺灣生態環境影展工作坊

2023 臺灣生態環境影展工作坊

透過臺灣生態環境影展的舉辦,讓我們看見從臺灣土地上長出的關懷和視野。希望藉由影像工作坊的舉辦,邀請對於臺灣生態環境有興趣、有拍攝想法的大家一同參與,成為未來臺灣生態環境紀錄不可或缺的種子。

本工作坊將會完整由知識內容學習到拍攝實作練習,兼顧完整而全面的理論基礎以及實際拍攝操作,以導師指導的方式引導紀錄短片拍攝製作。期待以專業完整觀點培養對於生態環境有想法的新銳紀錄者。

「2023 臺灣生態環境影展工作坊」報名至2023年2月12日截止,誠摯邀請有志者把握機會報名參加。

指導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

合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ure Positive Partner
自然正值夥伴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贊助單位

耀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報名須知

上課時間:分授課及拍攝兩階段,請見說明。

授課: 每堂課 3 小時,共計有 9 堂課。
  1. 2023年3月4日(六) 09:00-12:30
  2. 2023年3月18日 - 3月19日 (六、日)09:00-17:00
  3. 2023年4月29日 - 4月30日 (六、日)09:00-17:00
拍攝: 課程結束後自5月至11月,每月將以小組團隊的形式與指派的導師進行一次拍攝會議,透過導師的指導完成15分鐘以內紀錄片拍攝。

上課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

報名資格: 高中以上學生及社會人士,對於生態環境紀錄片有興趣,建議略有拍攝經驗者參考,須自備攝影器材、電腦及剪輯軟體。
報名費用: 免費,錄取後需繳交課程保證金1000元,活動全程參與並完成紀錄片拍攝後退還。未於期限內繳交者視同放棄,將由候補者遞補。
報名人數: 40-60 人,主辦單位將依報名內容進行審核,錄取學員將於 2/20(一) 前以 email 通知。
活動報名: 請於 2023年2月12日(日)23:59 前至Google表單填寫。

課程須知:

  1. 本活動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授課及拍攝,錄取名單確認後將由主辦單位進行課堂分組,活動中將安排時間供學員彼此交流,請於授課結束前於課程學員裡自行找尋小組拍攝的夥伴。課程結束後8個月內合作完成拍攝一部片長15分鐘內的紀錄片,12月將進行公開成果發表。
  2. 參加者具備條件及器材建議:
    1. 關心生態環境議題,期待以拍攝紀錄臺灣生態環境現狀的初學者。
    2. 對於紀錄片敘事有興趣,並希望學習議題設定及敘事結構的初學者。
    3. 具備基礎攝影概念及技巧,並自備可拍攝影片之攝影機、單眼相機。
    4. 略知影像處理軟體、剪輯軟體並自含剪輯軟體之電腦。

注意事項

  1. 錄取名單公告後,錄取學員需提供身分證字號及出生年月日等個人資料以辦理保險。學員所提供的個人資料僅供辦理保險之運用,除非事先說明並取得當事人同意或依相關法律規定,本機關不會將報名者個人資料提供給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目的使用。
  2. 活動參加規範:
    1. 學員於工作坊期間產生之資料及成果等內容,智慧財產權均屬學員所有,但於本工作坊完成之短片內容須同意無償授權主辦單位及其指定第三方作為非營利目的之宣傳與播映,範圍限於臺灣境內網路或其他媒體進行。
    2. 學員須同意參加本工作坊所舉辦之相關活動,亦同意提供文字資料、參加者簡歷及工作照提供主辦單位用於文宣、廣告、網站以相關活動使用。
    3. 學員於工作坊完成之短片需確保使用之內容素材均為合法使用,並且無侵權或違法之事,拍攝中若有使用他人作品、肖像、影像、圖像及聲音、音樂等,皆應自行取得智慧財產權人之授權,並且無抄襲、剽竊之情事。
    4. 凡參與之學員視為同意主辦單位使用學員個人肖像權,於工作坊現場進行拍照、錄音、錄影或以其他方式作成紀錄,並可有必要之編輯,且同意參與主辦單位安排之宣傳規劃。
  3. 報名者需全程參與授課及拍攝,如遇請假,時數請勿超過 3 小時,超過者恕不頒予結業證書及保證金。
  4. 課程期間如遇疫情、颱風、地震等人為不可抗拒之因素,主辦單位將視狀況調整辦理方式。
  5. 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活動規則與課程權利,並有權對本活動所有事宜作出解釋或裁決;本報名簡章如有未盡事宜,主辦單位得依視實際需求修正或另行補充公布。

工作坊日程

2023年3月4日(六)
時間 議程
09:00-09:30 暖身及介紹
09:30-12:30
自然觀察
  • 認識周遭的動物生態與攝影倫理
    從生態攝影背後的故事切入,了解週遭野生動物的生態與行為。
  • 拍之前先學習「看」- 基礎生態攝影實作
    本課程將以較容易入門的微距生態攝影為切入點,實際外拍應用,期待學員能運用自己手邊的媒材記錄周遭的生態環境。
白欽源 主講
  • 著迷於野生動物的攝影師,希望透過鏡頭成為動物與人的橋樑。2019合著出版《淡蘭古道 - 北路》一書,2021年《把自己送回自然》共同作者及攝影,2021年花蓮縣文化局《靈感之前,先田調。一本為花蓮做設計必備的田野指南》自然元素作者及攝影。《台灣山岳》雜誌生態專欄作者。
2023年3月18日(六)
時間 議程
09:00-09:30 課程及問題回答
09:30-12:30
生命現場的我見與我思 - 田野訪查
  • 紀錄片--真實的的探尋、再現與觀點
  • 田野調查的準備與方法
  • 採訪現場的提問與同理
  • 生命現場的反思
  • 觀點的建立與辯證
  • 影像敘事與拍攝的轉化
蕭菊貞 主講
  • 現為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與人文社會學院副教授。
  • 紀錄短片作品曾獲三座金穗獎肯定,《紅葉傳奇》、《銀簪子》連續奪得兩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以及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台灣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並入圍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釜山影展、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瑞士尼恩影展等多項國際紀錄片影展。
  • 長期關注台灣電影發展,拍攝有《白鴿計畫-台灣新電影 20 年》、《我們這樣拍電影》等作品。文字著作有:《銀簪子:終究我得看見自己》、《導演的人生筆記》、《故事的秘密:寫在故事之前的關鍵練習》、《我們這樣拍電影》、《餐桌上的電影物語》等。
12:30-14:00 午休時間
14:00-17:00
野外錄音問題多,黛你收錄自然聲響
  • 野外錄音問題多,風阻、潺潺流水,甚至遠方車流引擎聲,都可能造成收錄雜音過多,回到家裡後發現無法使用。物種鳴叫、自然環境聲響收錄其實也有一套眉角,即使不是生態專家,也能避免的小技巧。
吳金黛 主講
  • 台灣大自然音樂及聲響採集代表人物,兩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
  • 就讀美國楊百翰大學音樂系,專攻錄音技術。1999年推出的〈森林狂想曲〉為台灣的自然音樂領域開啟先河。擅於將自然環境中的聲響,轉變為音樂創作的素材與動機。參與製作專輯曾獲12座金曲獎,2度獲得葛萊美提名。
17:00-18:00 自由討論
2023年3月19日(日)
時間 議程
09:00-09:30 課程及問題回答
09:30-12:30
企劃案的構思與形成
  • 你目前最關心、最想用影像表達的事是什麼?
  • 影片的企圖心為何?
  • 企劃案書寫就是溝通說服的過程
  • 如何不落俗套的書寫
陳芝安 主講
  • 1997 年進入大愛電視臺,歷練過各種節目類型。 其中「地球的孩子」「呼叫妙博士」等兒童節目多次獲得金鐘獎入圍與獲獎肯定。2011 年創立大逆光影音製作有限公司,帶領團隊製作「沒有黑板的社會課」,連續兩年入圍金鐘獎綜合節目獎。2016 年安寧病房紀錄片「餘生」 獲金穗獎最佳紀錄片。2017 年臺商紀錄片「闖蕩」獲得勞動金像獎優選。2019年慈善紀錄片「如常」上院線票房破千萬。2021年網紅紀錄片「為寂寞在唱歌」獲勞動金像獎長片組第一名。
  • 入圍第一屆影展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獎
12:30-14:00 午休時間
14:00-17:00
紀錄片攝影帶我浪跡天涯之拍攝前的準備
  • 基本的攝影概念:影響曝光的三要素——光圈+快門+感光度
  • 重要的構圖技巧和運鏡方法
  • 鏡頭語言的設計
  • 認識基本的攝影設備
  • 設計出最適合的器材組合
  • 拍攝前的最後檢整與測試
  • 實務經驗分享
周文欽 主講
  • 攝影師出身,擅長運用鏡頭語言刻畫人物特色及情感,尤其以海洋及人物題材見長,作品曾三度入選新北市紀錄片徵件。2014年以《蹦火》獲得新北市紀錄片首獎殊榮。記錄新北市金山磺港瀕臨失傳的古老漁撈技藝「蹦火仔」。絢麗的海上作業畫面、細膩的人物刻畫,傳達老漁夫在時代洪流與現實中所面臨的矛盾。近年曾擔任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臺灣系列》、《北回臺灣的滋味》共四集的分集導演及攝影師,並負責楊力州導演之院線紀錄長片《拔一條河》剪輯師工作。
17:00-18:00 自由討論
2023年4月29日(六)
時間 議程
09:00-09:30 課程及問題回答
09:30-12:30
我的每一次 Fine cut
  • 後期是魔術、也像極了料理過程,是邁向作品最終結果的最後一道步驟,特別是沒有劇本的紀錄片、就像是無菜單料理。因此後製現場需要處理的往往比企劃預想的還多。也包含挽救製作中出現的災難,最不幸的就是可能讓後期淪為「救援組」。
楊守義 主講
  • 作品多為紀錄片,製作近20部的國家地理與Discovery 的科普節目,包含:台灣特戰部隊系列、Beating Covid-19、植物獵人、台北大縱走、衛武營、台灣草鴞等。內容囊括建築、醫學、生態、環保、冒險等。
  • 入圍第一屆影展最佳長片、最佳攝影
12:30-14:00 午休時間
14:00-17:00
媒體真實與紀錄觀點
  • 眼見為憑?新聞是客觀中立的?紀錄片呈現的是百分百的真實?本主題在探討上述命題的虛妄性,同時也要從鋪天蓋地的煽情新聞或假訊息中,尋找有意義的紀錄觀點,培養有社會意識及媒體識別能力的紀錄片工作者。
蔡崇隆 主講
  • 政治大學法律學士,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碩士,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EA)電影研究。曾任平面媒體記者,商業電視專題記者、公共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及董事。現為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獨立紀錄片導演,長期關注人權、環境、多元文化發展等社會議題。
17:00-18:00 自由討論
2023年4月30日(日)
時間 議程
09:00-09:30 課程及問題回答
09:30-12:30
結構一部紀錄片的面對
  • 反覆問為什麼拍?
  • 創作始於遇到困境。
  • 從藝術的形式風格出發。
  • 簡單回答新的獲得。
  • 協助觀眾趨近獲得。
  • 超出預期,紀錄片誕生。
沈可尚 主講
  • 電影、紀錄片導演。
  • 前台北電影節總監。
  • 重要作品包含紀錄片《賽鴿風雲》、《野球孩子》、《遙遠星球的孩子》、《築巢人》、《來得及說再見》、《幸福定格》等;劇情短片《與山》、《茱麗葉》、《昨日的記憶》、《10+10》、《台北工廠》、《世紀末的華麗》等。
  • 作品曾多次入圍國際影展競賽及參展,包含坎城影展,柏林影展,瑞士真實影展、日本山形影展等;並屢獲多項重要獎項,包含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首獎、台北電影獎首獎、亞太影展最佳紀錄片、紐約電視獎金獎、上海電視節銀獎,並多次獲得金鐘獎、金馬獎等。
12:30-14:00 午休時間
14:00-17:00
剪接與敘事
  • 故事面-
    敘事:從人腦認知開始
    理出結構:剪接前對故事的基本提問
  • 技術面-
    剪接的前置準備工作:如何看拍攝素材、挑選、準備剪接
    剪接基本工:影像、聲音、音樂的互相搭配
    理出一個場次的鏡頭順序
    構築一個場次:各種方式的開始、發展、結束
  • 剪接即敘事
謝欣志 主講
  • 15年來不間斷的從事紀錄片創作,也多次獲獎項的肯定。認為影片價值觀不是創作者給的,而是拍攝者、被攝者與觀眾三者之間巧妙互動、激盪出來的生命紋理。
  • 入圍第一屆影展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獎
17:00-18:00 自由討論
如有任何問題,敬請聯絡臺灣生態環境影展工作小組: info.teeff@gmail.com
關注臺灣生態環境影展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