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 Tommaso Muzzi 多木子 |
---|---|
製片 | 林介文 |
攝影操作員 | 欒誠偉 |
攝影 | Marco Ferrarese |
空拍 | Ciwas Yudak 黃勤聰 |
策劃 | 蕭秩瑄 |
剪輯 | Luca Peppoloni |
混音 | Tommaso Muzzi多木子 |
音效 | Subasiano Nocchi |
音樂 | 馬詠恩 Filippo Ciccioli Tommaso Buoncristiani |
片長 | 50 分鐘 |
從過去泛泰雅社會(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的觀點來看織布,它是必須技能,是一個群體規範之下,女性個體彰顯自我與社會認同的路徑,當然「傳統織布」一詞在那個時代是不存在的,Tminun 才是被大家使用的字。
日據時代許多高山部族被強迫遷移至平地,婦女們毫不猶豫的背上自己的 Ubong (織布機) 跟 Gabang(被毯),那是一個民族自尊被埋入黑暗的時代。那是一個民族自尊被埋入黑暗的時代。
國民政府時代雖然沒有壓迫各民族工藝發展,但消極的傳統工藝推動政策並沒有完整重建先前織布文化受創的傷痕,隨之而來的是資本主義對之的再次傷害。
近年來環境議題被熱烈探討,而「原住民」與其傳統生活智慧開始被受重視,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和解之道似乎在許多原住民族過去的生活習性中找到解答,織布文化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如今新世代的藝術工作者開始將傳統工藝融合當代藝術創作,用藝術的方式來傳達非主流意識,以貼近土地、海洋、甚至族群認同為基礎,相較於主流藝術的個人主義有很大的不同,原住民長期被壓迫的歷史背景反而成了藝術家鞏固族群的養分與力量。
2021 年春天,籌備為期一年的「裹山計劃」在花蓮縣萬榮鄉紅葉部落瑞欣礦區開展,瑞欣礦區開採 40 餘年,是台灣重要蛇紋石重要產地之一。日復一 日,礦工們騎著檔車上山,為了生活家計打拼;大型機具的開挖,一塊塊的礦 石被運到山下,成為建築材料,山改變了,少了翠綠的林木,成了切面整齊、 階梯狀的模樣佇立在山林之中,礦物中的鐵因氧化轉紅,好比山流血一般。林介文與 10 位來自不同族群的織者,坐上小卡車,帶著 Gabang(被毯)走進山 裡,試圖以柔軟的織布擁抱受傷的山。編織就像是她們的武器,透過編織藝術的當代性,談論原住民女性在當代的傳遞任務,在部落的某些家庭中慢慢發芽,是對抗主流速成與破壞的無聲吶喊。